【主题教育进行时】走进抗日战争博物馆,聆听历史足音——张晓副校长开展专项调研

发布者:吴忌发布时间:2023-06-11浏览次数:293

6月8日下午,在张晓副校长带领下,环境生态学院党总支书记段英和陈婉老师,前往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实地调研学习,一起走近历史,寄怀未来。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是江苏省第一座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吴先斌馆长从国内外多个国家收藏回来的6000多件藏品和4万册图书,其中有2200多本是关于抗战历史的孤本善本。在吴先斌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馆内展出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实物、红色经典书籍,各种抗战徽章、影像资料等珍贵历史文物,聆听他讲述着每一件藏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红色文物“说话”,革命历史变得更为鲜活。这一件件革命文物就是一个个历史缩影,引导人们感受文物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深刻感悟党的奋斗何其艰难、经验何其宝贵、精神何其崇高。它们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我们走近那段峥嵘岁月,穿越时空,与经典对话,给予新时代的我们愈加深刻的教育和省思。

在博物馆三楼整整三面墙上,挂满抗战老兵的手印,这一张张手印就是一个个奋战在抗日战争一线的老兵不屈抵抗、顽强杀敌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记录,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吴先斌和他的团队多年坚持开展抗战老兵口述史采集项目,行程22万公里,花费500多万元。“和时间赛跑,在历史的大门关上之前抢救出一些史料,给后世留一个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吴先斌坚定的说到。

参观结束后,张晓和吴先斌就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和志愿服务展开了调研交流。张晓指出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具体体现,让理论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坚定信仰,通过实践教学,为师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在推进具有江苏开大特色的大思政课方面走出特色,为上活、上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本次对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初步调研交流,也是探索利用博物馆铸魂育人功能的切实举措,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益探索。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科书”,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实践教学,能够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亲和力。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用体验感悟的育人方式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凝聚起激励学生矢志奋进的澎湃力量。

(图/文:陈婉;审核: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