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无废城市” 厚植生态底色 ——环境生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行走的思政课堂”(四)

发布者:吴忌发布时间:2023-10-23浏览次数:148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煤炭消耗和单位GDP能耗降幅全省领先,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首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因此,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堂第四课开到了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

7月4日,学院党总支书记段英、副书记杨丹,徐州开放大学团委曹顺,学工办副主任陈涛涛,第一党支部书记陈婉,谢伟芳和高媛媛老师以及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学习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积极调研“无废城市”建设示范区。园区规划建设了“固废处理、资源再生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科研宣教、新能源”五个功能板块。科研宣教区设有“无废城市”文化展示馆和循环经济产业博览馆。师生一行在“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加持下,明晰集绿色循环、节能环保、智慧管理、生态融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理念。固体废物处理区,按照项目间、园区内及园区——城市系统三个维度分别构建了代谢共生网络(废物流、能量流、水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实现了废物处理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团队同学边听讲解边向老师提问课程相关内容,实地观摩、现场体验、互动交流,同学们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落到的实体实践。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围坐在青年分享区,聆听来自22风景园林的张欣平同学和22环艺的刘文慧同学的《“无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思政课。两位同学结合观摩感悟,分享徐州“无废城市”建设的特色和亮点,通过废活性炭、餐厨垃圾、医用废塑料等在循环产业园中被“吃干榨净”,培育更多的“无废细胞”新典范,逐步实现以科技解锁低碳生活,共建无废绿色生活。

在交流环节,21环工技的杨宗应同学提到,作为环境工程系的专业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贡献我们环工人的力量,更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绿美江苏建设,真正做到“山川有我,碧水蓝天”。

(图文:环生院团总支,审核:段英,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