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至20日,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环境生态学院汤雨蒙、周纪兵、张泽治、杨玺儒四位同学,在万强、张如梦两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荣获了三等奖。
4月11日至14日,生物与化工赛道“化学实验技术”赛项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举行,环境生态学院胡琦、周宇凡、殷浩哲三位同学,在张瑞敏、刘霞两位老师的严格训练下,努力拼搏,但因赛项改革和临场发挥等不确定性,最终未能获奖。
竞技感受创新力量,匠心书写青春年华。通过参赛,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提升了技能水平,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有了这次参赛的经验,未来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23园林技术 汤雨蒙
回望备赛征程,这既是一场技能的淬炼,更是心智的修行。作为队长,我协调团队分工,统筹比赛流程,在一次次试错中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为精准呈现“四水归堂”设计理念,我与团队反复打磨木构景亭的每个细节,从飞檐长度到构件尺寸,以匠心雕琢每一处工艺;通过无数次测量、切割训练提升施工精度,这些积累最终转化为比赛时的从容。赛场上,我们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将日常积累化作高效协作。汇报时,我以专业表达阐释设计理念,用团队合力展现作品内涵。这场比赛让我深刻领悟:唯有深耕细节、凝聚团队智慧,才能打造出经得起推敲的园林景观,也激励我在园林之路上继续笃定前行。
23风景园林设计 周纪兵
感谢学校提供参赛机会,此次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让我收获颇丰。通过赛事,我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更掌握了诸多课本外的专业知识。在比赛中,我清晰认识到自身短板,例如负责的铺装环节存在速度慢、美观度不足等问题,这为后续训练明确了改进方向。作为团队赛,我与负责水景、木作、景墙的队友默契配合,在老师的支持下,深刻体会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赛场上,全省各地选手的多元作品与精湛技艺,也为我拓宽了视野、积累了宝贵经验。最终斩获三等奖,这份荣誉既是对努力的肯定,更坚定了我的专业信心。未来我将继续精进,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23环境艺术设计 张泽治
能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我深感荣幸且收获颇丰。备赛期间,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日夜钻研,从设计构思到施工细节反复打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为方案优化指明方向。比赛中,面对沙地场地与仪器突发状况,我们凭借日常积累与默契协作从容应对。成员分工明确,齐心协力投入施工,将汗水凝聚成作品。最终虽只获三等奖,但看到成果的瞬间,自豪与感动油然而生。这场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力量的强大,也意识到自身不足。未来,我将带着经验与热情,在园林专业道路上继续探索进取。
23风景园林设计 杨玺儒
备赛与参赛过程中,我总结出一套系统经验。准备阶段,我深入研究比赛规则,明确评分标准与时间安排,并针对性提升专业技能;同时重视团队建设,强化成员间沟通协作。实践训练时,合理规划时间,同步整理好所需资料与工具,有条不紊进行各项工序。比赛当天,我提前做好准备,预留充足时间调整状态,细致检查设备工具是否齐全可用,并积极进行心态调适,以沉稳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赛场上,与团队成员高效配合,精准把控各环节时间;面对突发状况时,及时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比赛顺利推进。
23环境工程技术 胡琦
作为第一次站上省级技能大赛舞台的选手,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成长远胜于结果本身。从备赛时反复打磨操作细节到赛场上与时间赛跑的专注,我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要处变不惊的定力与永不言弃的执着。特别感谢指导老师们无数个日夜的陪伴指导,是你们专业细致的点拨让我突破了一个个技术瓶颈;感恩团队伙伴们的并肩作战,那些共同攻克难题的瞬间都已成为最珍贵的成长印记。虽然未能站上领奖台,但通过这次比赛我重新定义了自我突破的可能性。这次经历让我更清晰看到自身差距,也收获了继续精进的动力。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淬炼过的勇气,在专业技能的道路上持续深耕,期待下次能以更成熟的姿态,为学院争得荣光!
23环境工程技术 周宇凡
本次实验我最大的感受是丰富的经验是比赛的加分项,在遇到问题时不慌张保持冷静及时想出解决方案,不给其他团员增加紧张压力。我主要负责的是气相色谱仪测试样品这个模块,仪器和电脑操作的熟悉度是比赛中节约时间的关键。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实验报告的完整性与规范性。此外,我觉得自信也是成功关键因素,相信自己的决定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不影响后续的操作,犹豫就会败北。团队间的默契度与协作能力可以使比赛进行的井井有条,提高结果质量。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我们都是成长与进步的,我们所尽力的都是人生必修课。
23环境工程技术 殷浩哲
感谢学校给予我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宝贵机会。此次比赛中,我主要负责乙酸乙酯合成环节的实际操作,这段经历让我对化工生产的严谨性有了全新认知。通过反复练习合成流程,我对催化剂配比、温度调控等关键参数的控制能力得到强化,同时也掌握了仪器故障排查等实用技能。在实操过程中,我暴露出反应条件把控不够精准、产品纯度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尤其在限时操作环节效率有待提升。这些短板为我后续训练提供了明确的突破方向。作为团队中的有机合成环节执行者,我深刻体会到工序衔接的重要性,需要与负责原料预处理、产品检测的队友保持实时沟通,更需严格把控每个步骤的时间节点。参赛过程中,全省选手展现出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创新的合成方案,让我认识到专业技能的提升空间。虽然最终以微弱差距与奖项失之交臂,但这次实战检验让我清晰定位了自身专业能力的坐标。未来我将针对合成工艺优化进行专项训练,持续打磨技术细节,争取在下次比赛中实现突破。
(图/文:环境生态学院;审核:段英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