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步履不停。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20周年,为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环境生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近期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双线”实践活动。实践团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先后探访了南京市两大生态修复典范工程——幕燕滨江公园与汤山矿坑公园,开展实地调研与科学采样;随后奔赴淮安市涟水县五港镇前营村,以艺术之笔参与“手绘乡村”行动,将廉洁文化融入乡村风貌建设,在实践中淬炼专业素养,厚植乡土情怀。
科技赋能,解码工业遗迹的绿色蝶变密码
实践的首站聚焦于城市生态修复的“样板间”。在南京幕燕滨江公园,昔日砂场码头林立、环境杂乱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绿意盎然的滨江湿地、蜿蜒的生态步道与壮阔的江景画卷。学院海阔天空环保社团指导老师朱杰结合公园的蜕变历程,现场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露天专业课”。他详细讲解了自2007年启动整治以来,幕燕片区如何通过“地形重塑、湿地构建、植被恢复”等系统性生态工法,修复受损的江滩生态系统,重建生物栖息地,使其成为市民亲近自然、长江大保护的生动窗口。消除近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种植各类乔木灌木约283万株;关停拆除110家砂场码头、71家工业企业;新建绿道和慢行系统约20千米,修护约5千米长江生态护岸,增加恢复湿地水系约1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约80万平方米。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同学们在认真聆听中感知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密码”。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运用专业设备,对长江近岸水体进行了多点位采样,现场检测了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等关键水质指标,初步评估水体健康状况。
实践团随后来到汤山矿坑公园。这里曾因长期采石作业,留下巨大的矿坑和陡峭的岩壁,如同大地的“伤疤”。如今,通过极具创意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曾经的“伤疤”华丽转身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地质科普于一体的特色公园。朱老师引导同学们用专业知识各展所长,热烈讨论矿坑水体的净化系统、岩壁的植被复绿技术,以及如何巧妙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打造瀑布叠水、矿野拾趣乐园等景观。“从满目疮痍到风景如画,科技的力量让‘伤疤’变成了‘勋章’,这让我们对环境专业的价值有了更直观、更震撼的认识。”环境工程系的实践队员这样感慨。带着对绿色生态成绩单的澎湃激情,同学们对矿坑形成的水体进行了水样采集,带回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其水质特征与生态修复效果。
艺术涵养润心,“青莲”绽放清廉乡风
带着从城市生态修复中汲取的启示与思考,实践团马不停蹄地奔赴淮安市涟水县五港镇前营村,选择以象征高洁、清廉的“青莲”作为创作核心元素,投身“手绘乡村·青春行动”。
盛夏的村庄,热浪滚滚,气温直逼38℃。实践团成员们顶着烈日,不畏酷暑,在村委会显眼的白墙前挥洒汗水、飞扬创意。从构图打稿到调色上色,大家分工协作,一丝不苟。汗水浸透了衣衫,阳光灼烤着皮肤,但同学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精心描绘着亭亭玉立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清澈的水波,一笔一画间,“青莲”的意象逐渐清晰、生动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五港镇镇领导来到现场,对实践团的墙绘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经过两天的连续奋战,一幅意境深远、寓意美好的“青莲图”终于跃然墙上,成为前营村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虽然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颜料都快被晒干了,但看到我们共同完成的这幅作品,想到它能给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一位队员擦着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幅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居环境,更成为乡村传播廉洁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受到了村委会和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在幕燕江畔的生态工法与汤山矿坑的化腐朽为神奇中,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巨大潜力,将课堂所学理论在广袤大地上找到了鲜活的注脚。在前营村的烈日墙绘下,同学们则以艺术为媒介,将专业知识之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倾注于乡村热土,用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振兴。
(图文:环生院团总支 ;审核:段英 杨丹)